網頁

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系列之四) 新聞大小VS.專業熱情

黃子明:首先,我要先恭喜得獎者。再者,我也要呼應少岩剛剛的談話。從過去我與大陸新聞攝影同業互動的經驗發現,他們對於比賽參與的頻繁與熱情,真的令人印象深刻。他們不光是上個月舉辦的華賽,是動員眾人之力來舉辦,各地方也經常聯合不同媒體一起舉辦新聞攝影比賽,我想,我們不僅是在個人企圖心或是組織的運作上,都還要再學習。比方說,南方都市報就有8個圖片編輯,這是台灣過去、現在都沒有的,未來應該也不會有的。但是在大陸,不只是南方都市報這樣的大報在做,就連很多小報也在做同樣的事。至於比賽,他們動員的工作者之多,參與的人之多,還有邀請國內外知名攝影人參與的熱情和盛況,真的是令我汗顏。

台灣的狀況,一來是因為我們這些攝影工作者的努力不夠,二來是因為環境問題難以改變。1987,中國時報找蕭嘉慶去擔任圖片編輯,但是很短的時間就宣告陣亡。1999年,中國時報的陳國祥找我去擔任圖片編輯,但是我一樣沒有辦法有效在報社內部建立新聞攝影的專業性,即便到目前為止,還是一樣。
然而,我也發現,年輕一輩的攝影記者,專業技巧進步的速度很快,實務上的表現,相當不錯。但相形之下,熱情和使命感明顯不足。攝影記者不斷在計較每天被分派的是什麼新聞,認定被分去跑總統就職就是「紅」、去跑市政新聞就是「黑」,只顧著看新聞的大小,卻完全忽略了自己專業表現的重要性。
這種心態,其實我可以理解。就像超文剛剛講的,我過去在第一線跑新聞的時候,也會質疑主管。所以現在我當了主管,被質疑了,也覺得很合理。因為跑新聞和擔任主管,角色確實有很大的不同,這也讓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扮演好目前的角色?在我看來,攝影記者必須不定期參與相關的研習刺激,不管是在影像或是視覺等等各方面,在工作之外,應該要不斷充電。但是很可惜的是,雖然我努力提供一些機會,但同仁對於活動的參與還是缺乏熱情。
另外,國內媒體環境面臨惡化,組織架構上很少能夠改變,台灣攝影記者只有自我回歸、自我調整,不斷自我提升,才能持續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