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DISCOVERY、BBC導演)2008.04.15刊登
台灣終於有了第一屆開宗明義以新聞攝影為導向的攝影獎項,而更難能可貴的,由新聞攝影記者自主發起的新聞攝影研究會所主辦,使得這個第一屆新聞攝影獎更具 有重大的意義;而正因為這個指標性,使得這個第一屆新聞攝影獎的頒發,更具有它的典範性。因此,擔任這次的評審,實誠惶誠恐。
一方面,這個由台灣新聞攝影記者獨立發起的獎項,在某種層面上,將代表了台灣新聞攝影的發展程度。
在更積極的意義上,這個獎項也將首次展現台灣攝影記者及台灣新聞攝影獨立自主的專業性及自省性;而從這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屆台灣新聞攝影獎必然將是台灣新聞攝影發展上的一個關鍵。這裡將就這兩個層面,提供擔任評審的一點感想及淺見。
首先,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的成立,代表了台灣新聞攝影記者的獨立與自主性;而這個獎項的頒發,更宣示了台灣新聞攝影已發展為一個專業而獨立的領域。
它的專業在於其傳達真實的使命之外,並發展出新聞攝影與其他類型攝影,及其他媒體形式與分工,不同的美學及專業倫理;而專業獎項的頒發,則代表了台灣新聞攝影的論述,透過展示、評量與討論,台灣新聞攝影正企圖形成論述,而發展出它獨立的領域。
以這次評審的過程來看,評審委員的組成,包含資深的攝影記者及新聞工作人員,加上台灣的學界所組成;評審的過程採公開討論,開放攝影記者(被評人)旁聽,在形式上已經具有這樣不同於其他攝影獎項的意涵。
在評審的冗長過程中,攝影記者及研究會成員的積極參與,投稿的件數等,都可以看出這個指標性的意義;那就是新聞攝影成為一個獨立的領域,發展它的論述。而這個積極的力量,已經由自身發起而從內部形成。
台灣從極權統治的戒嚴時期走出來,言論與出版自由的開放,影像一直扮演著關鍵而積極的角色,而這個角色是沈默的,不爭功的;沒有紀實影像前輩成為政客,更沒有攝影記者成為藍綠政論節目的紅牌,有的只是前輩們繼續在紀實與飯碗中,默默奮鬥。
報禁解除,社會與政治多元化以後,台灣的出版與媒體在後戒嚴時代,在短短的幾年內,已經無法抵擋商業市場導向的洪流;而這股完全市場導向的洪流,又再度激發了這些影像工作者的動力與使命。
這個動力或許還是在於影像傳達真實的使命,但對象不再是黨國的威權,而是市場導向這個更巨大的怪獸,而這股力量更需要的,或許不再是與黨國機器的衝撞,而是新聞攝影成為一個自主與反省的獨立專業與美學的領域。
從新聞攝影研究會的成立,到第一屆新聞攝影獎的頒發,我們再度看到這股先驅力量的成形,批判的血液再度在影像工作者的身上展現,就像是攝影記者總是站在第 一線一般;只是這一次,不再是衝撞。面對市場洪流而接近器械投降的台灣媒體環境 ,必須透過自我批判與反省,發展論述與專業倫理 。
除了積極的參與與自主的反省與批判外,第一屆的台灣新聞攝影獎,在投稿與得獎的作品上,其實已經充分的展現這股積極批判的意識與使命;而正因為是第一屆,沒有前例可循,更可看出這股意識是自主性的。
首先,投稿未必要見報,形式的本身已展現這股獨立於商業邏輯外的自主性;而從投稿與得獎的內容看來,更可以看出攝影記者們,獨立於經濟市場邏輯外的意識與 認知。或許美學與倫理的層次,正在成形之中,也激發了許多辯論與想像,但這正是在商業導向的工作場域上,面對許多限制與壓抑,而發自內部與自身的反省與意 識的提昇。
我們欣見台灣的攝影記者,在這一片商業市場的濁流中,正像他們反骨的傳統一般,沈默地發起第一個不平的槍響。
研究會的成立與新聞攝影獎的頒發,我們看到這個反骨傳統的傳承,也許面對的不再是黨國控制的極權體制,但同樣因為影像反應真實的本質,再度驅使攝影記者站在第一線,建立典範。
我們更期望新聞從業及其他文化產業的相關領域,那些總以文化人自居的媒體菁英們,也能夠跟進;面對完全市場導向的媒體洪流,不能再只是器械投降,而是發自內部的反省,各自形成論述與專業倫理。
而這將比過去面對的挑戰,更為困難與艱鉅,因為敵人將是自己的墮落與屈就。在此與攝影記者們及其他媒體及文化產業工作者,互相勉勵。
大家加油
回覆刪除